特别感谢深圳民爱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赠送给我一册精美的小书——《心雁传书:残疾人书信征文集》。这本书有三个“非常”的特点:一是每一封信都情真意切、叙事非常特别。二是从小故事透露大时代的特殊人群生活,非常触动人心。三是虽然没有正式出版,但是装帧精美,体现出主办方非常尊重每一封信的特殊作者。
我收到《心雁传书》有一段时间了。每次出差回来就翻开看一看、读一读,是一种学习,也是一种感悟。我近三十年的志愿服务研究与传播生涯中,接触了不少助残志愿服务组织,了解一些残疾人的生活状况,以及助残志愿服务的项目。但是,确实很少深入残疾朋友的内心,理解他们的情感和想法,感触他们的困难和坚持。这一次,在细细品读本书的时候,也经历一次思想的淬炼、心灵的陶冶。为此,特地将自己的感悟和思考记叙下来,与社会各界的朋友分享。我想,在撰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尽量多引用书信集的原文,让大家有更多的了解,有更多的感悟,这也是需要特别说明的。
一、我们的社会中有着这样一群人
《心雁传书》书信集的作者,残疾等级有“听力一级”“多重三级”“精神一级”“肢体二级”等。很多人可能没有听说过这些词语,很多人也可能不了解所代表的含义。然而,这些特殊人群就在我们的城市生活,就在我们的农村生活,甚至就在我们的身边生活。他们需要大家的关注,需要大家的支持,需要大家的帮助。正如徐添喜教授在《前言》中说道,“感谢所有参与这次征文大赛、向社会发出自己声音的残障人士,是你们用充满力量的真诚文字让社会大众能更深切的体会到心底对爱的共鸣。”又如凌冲局长在《代序》中说道,“他们是一群残障的朋友,他们最需要被爱、被呵护。”非常惭愧的是我虽然在考察志愿组织、辅导志愿者的时候,也随着志愿者到服务场所,了解残疾人的生活,观摩残疾人的学习、工作等,但是并没有太深入的接触和感悟。这次,静下心来细细阅读《心雁传书》,感觉这些作者的心声既是传给他们的亲人,也是传给周边的邻人,同时也在传给我们每一个人。让我们贴近残障朋友的心灵,感知他们的特殊经历、特殊生活,以及在困难中努力,在逆境中奋起,在友爱中成长,在阳光中愉悦的种种情形。我们的社会中有这样一群人,我们都应该关心和关注这样一群人,我们更应该为这样自强不息、坚毅前行的一群人加油点赞。
二、有缺失,有艰难,更有坚强的生活
残障朋友的生活,与其他人最突出的不同,就是“有缺失”。也许我们忌讳说出这个词语,但是恰恰是残障朋友勇敢面对现实,在书信中经常提到。有些是先天的“缺失”,有些是后天意外造成的“缺失”,不论是肢体残疾、听力残疾、智力残疾还是精神残疾,都遇到与其他人不同的生活难题,需要更多的面对和解决。如谢毅在《致深圳新时代的一封信》写道,2003年“在天津遭遇的车祸,几乎让我成为植物人,医生宣布‘这个人已经没得救了’,……把已经被医生判定为没希望的我又拉回了人间,但医生说这辈子我永远不能发声,是哑巴了;永远与床相伴,再也不能站起来了。”又如戴俊兴在《温暖常在,真情永驻》中写道,“(我母亲)一个中年离异的妇女,靠什么养活两个儿子呢?是的,我们仨都患有软骨发育不全的肢体残疾。后来,母亲带着我们来到深圳,借住在舅舅家,和舅舅开了一家理发店,两个人起早贪黑地干,但收入也仅够维持我们的温饱。”我在阅读书信的时候,常常感同身受,设想如果是自己遇到这些意外,遇到这种磨难,会有什么心情,会有什么心态。这些或者先天残疾,或者后天致残的人群,没有“假如”,没有“如果”,只有正视残酷的现实。我非常敬佩这些书信作者,他们在艰难和困境中调整心态、探寻机会,经历重重困难之后,在坚强的心理支持下创造新的生活,在坚毅的努力中创造新的机会,就这样一天一天走到今天的生活,走向未来的希望。
三、写给父母:每一天都有着深情
每一个人,遇到什么情况发生的时候,想到的都是父母。同样,残障朋友在面对各种生活境遇的时候,最多想到的,最能依靠的也是父母。所以,书信集中有较多是写给父母的信件。如暖暖在《说不出的谢谢》中写道,“2018年7月,注定了我悲伤的开始。从查出患脑瘤,到十几个小时的手术结束,母亲一直默默地守候着我。……(住院期间)母亲每天都会做好饭菜煲汤送到医院,她总担心我在医院吃不好,虽然请了护工阿姨,但她很多事情依旧是亲历亲为,每天都很开心的样子,看到我的腿会动一点,也会为我开心半天。同病房的病友来来去去,换了一批又一批,她也总是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鼓励别人,大家都说我有一位了不起的母亲。”又如钟晴在《感恩情传心声》中写道,“我是一位听障女孩,……当时我父母送我去特殊教育学校半年。后来,我妈妈就送我去普通学校,从小到大都是读小学到大学,妈妈就会觉得我像正常人一样。她教我说话,我从小就是通过父母的喉咙感受声带振动学习发音,如今我能开口说话,学到唇语,能到普通学校读书,全赖父母的这一决定。”这些成长中的特殊孩子感谢父母,这些工作中取得佳绩的特殊人群惦念父母。其实,我们从心中可以看到,很多当父母的,看到或者听到孩子成为残疾,孩子不能正常成长之后,也面临极大的打击,也有“晴天霹雳”的感觉,也有“天塌下来”的绝望。然而,他们悲伤、难受之后,依然要坚强、坚毅地面对现实,并且还要作为孩子的好榜样、好靠山,带着孩子四处求医治病,带着孩子四处寻常可以上学的地方等等。也就是因为有这些平凡而伟大的父母,使得很多书信作者中的残疾人成长起来了,勇敢生活了,也寻找到自强不息的发展机会。为此,我在阅读这些作者写给父母的信,尤其是写给父母“听不到”“看不到”(有些残疾人的父母去世了)的信,心里是非常感动的。“中国式父母”很少说出什么豪言壮语,但是一天天、一年年陪伴残障的孩子就医、就学,长大、生活,做出了最伟大、最可贵的贡献,值得我们感谢和敬重。
四、城市无障碍带来的自尊和自信
民爱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是在改革开放最前沿的深圳市,《心雁传书》书信征文集中有许多是从全国各地来到深圳的残障朋友写的。从他们的笔端,我感受和了解深圳关爱和帮助残疾人的初心,感受和了解深圳为无障碍建设和公平发展创造的条件。这本书中有一封信,是王润桃写给许勤书记(原深圳市长,现任黑龙江省委书记)的《第四封感谢信》。我还纳闷,残疾人专门写信给市长,是有什么事情呢?具体阅读才知道: “2015年12月4日,您签发了深圳市政府第282号文件《深圳市残疾人特殊救助办法》,2016年1月1日正式实施,根据该办法,全面提高了残疾人特殊困难救助补助标准,扩大了救助对象范围,进一步提升了残疾人社会保障水平,使我和广大残疾人朋友从中受益匪浅。”后来,许勤市长春节前夕慰问特殊困难群众的时候,也专门看望王润桃家,对他说“你很坚强,你很坚强!”这不单纯是一个市长、一个领导的实例,而是深圳市历任领导的关心和重视,让城市的美好、城市的幸福,就从对残障朋友的尊重和支持做起。又如蔡玮在《感谢这个可爱的城市》中写道,“我是一个从小就因为先天的因素而坐上轮椅的人,……我考上了深圳大学,由于学校建成时间比较早,部分旧的教学楼无障碍设施也不够完善。我就鼓起勇气给当时的章校长写信建议修缮无障碍通道。让我很惊讶的就是校长很快就回复了我,并采纳了我的建议。新坡道在两周左右就修好了,不仅方便了我,也方便了以后有来深大的其他轮椅人士。”她还写道,“让我近几年感受最大的还是深圳地铁、高铁站无障碍服务的巨大变化,让残疾人的出行更便利了;还有就是现在爱心服务多了,有需要的时候更容易联系到工作人员或者志愿者的帮助。”我经常到深圳出差,接触了很多的基层干部、志愿者、群众,看到在这个改革开放最前沿的城市,这个从经济特区发展起来的城市,有着高品质文明和高品质生活的追求,其中就包括对残障朋友的尊重和支持,让他们尽可能方便和自然的生活。这些就是深圳作为国际化大都市最值得自豪的地方。
五、“我们的家”,意味着鼓励和希望
我曾经接触和了解深圳市残联的工作,也调查了解助残志愿服务,但是这次从阅读信件的时候,听到残障朋友说起一个个“爱的家园”,为他们带来的归属感和温暖感,还是非常有感触的。通过各级残联的努力,在市、区、街道乃至社区建立支持和帮助残疾人康复的机构,建立让残障朋友自立发展的机构。这些工作不是“一日之功”,而是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改革开放以来,深圳市推动经济发展、社会文明的同时,将残疾人事业发展作为重要工作,建立起许多的服务机构,让残障朋友可以就近就便到“爱的家园”,增强归属感。如李麦玲在《残联有爱,情系残友》中写道,“我在深圳市残疾人群体中已有十多年了,……我深深记得,残联为肢体残疾朋友们定期上门服务,免费为他们按摩,长期给我们提供最好的心理医生咨询,帮助我们学习书法、摄影、插花、制作手提包……还组织我们乒乓球比赛,排练舞蹈、唱歌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我也获得多项荣誉。”又如曾惠琼在《感恩》中写道,原来病情反复,多次产生结束生命的念头。“就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来到民爱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进行康复训练,也让我有幸认识了李老师和林老师,……我想不开,情绪不稳定,纠结时,两位导师都会及时开导我,跟我谈心,帮我走出困境。”我曾经两次到民爱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讲课,课后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到一间间残障朋友工作、生活的场所,了解情况、进行交流。这些特殊人群,进来之前有各种状况,出现各种问题。来到民爱之后,在老师们的悉心陪伴和引导下,在工作人员的耐心照顾和帮助下,逐渐适应生活,逐渐自理生活,逐渐自强不息。“家”的温暖和“家”的鼓励,让他们逐渐成长起来,逐渐有了快乐。我想,深圳市这些残障朋友有“我们的家”,感受“家的温馨”,创造“家的能量”,也是一个城市文明和美好的体现。
六、“红马甲”为他们留下一次次温暖
深圳是“志愿者之城”,处处有志愿者,时时有志愿服务,就是这座城市的特色。我与深圳最深的结缘,也是因为1995年应深圳义工联邀请开展志愿服务研究,成为我一生持续的研究方向。在阅读“心雁传书》的时候,我也处处感受到志愿者的感染力、影响力。如谢毅在《致深圳新时代的一封信》中写道,“一次在网络界‘折翅飞羽’QQ群里,我结识了深圳义工联‘与你同行’组,他们开始了对我各个方面的帮助,并为我成立关爱小组,有专人提供身心的关爱。无数次不同的活动中,从他们身上我得到了知识、友情、欢乐。”又如周梦梅在《撷一捧虹遥寄》中写道,“那是,春日里我穿过马路时,那个红马甲(志愿者)姐姐,透过厚厚镜框,从眼神里递来的善意。…在黄灯闪烁的最后一刻,拉着我的手臂走到边上。我看着前面呼啸而过的车辆惊魂未定,她拍着我的后背,在我耳边轻轻说着小心。等交通灯变绿后,她拿过我手中的购物袋,挽着我的手一起走到马路对面。”这些残障朋友周围的志愿者,以亲切、友善、热情、周到的服务,以及支持和鼓励的态度,为他们提供帮助,让他们更有力量。“红马甲”成为残疾人温暖的陪伴,成为残疾人前行的支撑,也成为这个城市越来越有温度的重要标志。
七、自己的“创造”就是最美的馈赠
从《心雁传书》的信件中,我还感受到一个特别之处,就是残疾人的“有才”和“能干”。在很多人的固定印象、习惯思维里,残疾人就是缺乏能力、依赖帮助的。可是,作为一个人、作为一群人,残疾人也非常渴望获得发挥的空间,获得创造的机会,获得自食其力、自强发展的生活。因此,在这些信件里有许多都谈到在社会的帮助下,自己获得学习成长、劳动创造、发挥才能的机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成为对家庭有用的人。如戴俊兴在《温暖常在,真情常驻》中写道,“有一天,社工茵茵姐让我到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参加一个由爱心企业举办的‘心愿礼物’活动。活动内容是让我用绘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心愿礼物。我画了一箱168色的马克笔。没想到过几天,便有好消息传来,可以领取梦寐以求的心愿礼物。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依靠自己所学赚取的礼品,内心不禁甜丝丝的。”又如陈碧霞在《致上天的父亲》中写道,“今年我得以进入龙城职康,有了一份稳定的收入。……我们残疾人中有四十多岁因中风致残却从头学艺,刻苦有成,依然扛起一头家的男子汉;也有天生聋哑,却努力学习工作,最终自食其力的软萌妹;还有先后患病的夫妻,在政府关爱以及自身努力下,逆袭在多个领域摘金夺银的‘神雕侠侣’。”这里面,有曾经自卑、失望,但是在父母、邻人、志愿者的鼓励下走进康复中心、走进民爱中心,学会一点点的技能技术,从而获得人生自信;也有在社会的支持下重新发挥才能、重新展示艺术,对社会有贡献,获得赞誉和嘉许的。我想,这些残障朋友的创造和发挥,与常人相比要克服更多的困难,同时与常人相比也更值得尊敬和赞扬。
八、感恩新时代:阳光照亮了每一个人
在《心雁传书》的信件里,很多都感恩这个时代,感谢这个时代。如果仅仅看道理,看观点,很难理解其中的含义。然而,当我们细细品读每一封信件,详细浏览一件件事情的时候,才能看到只有在“为人民服务”“以人民为中心”的时代,才能够对残疾人有更多的的关心和帮助,有更多的支持和鼓励,让他们越来越好。如邓琳在《风里,雨里,你们与我们同在》中写道,“我是去年才办的残疾证,因为误听说一年只可领三百块钱的米和油,加上怕被歧视(精神四级),所以多年来一直未办;但实际办下来之后,才发现:不光公交、地铁免费,住院每年可以报销几千块,每月还有补助,甚至区里每年也会发放济困助弱这样的大额补助,一年下来政府真的救济我们不少钱。”又如利成在《男儿行四方,秉承感恩心》中写道,“作为听力障碍人士,我自大学毕业以后,所选择的职业是是社区的一线社会工作者,每一刻都能感受到时代的变化,感受到党对残障人士的关怀。如作为残障人士,每年都会收到针对残疾人的补贴发放,感受到党、政府和残联对残障人士的关怀。”我是改革开放的过来人,1978年上大学,1982年大学毕业开始工作,从青少年研究、共青团研究逐渐转向志愿服务研究和传播,也是看到这个时代对人民利益需求、人民生活向往的极大支持、极大满足。同样,残疾人事业也是这个时代,尤其是新时代迅速发展、不断壮大的。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在全社会的努力下,残障朋友获得尊重,获得鼓励,更好地生活,更好地发展。正如这些信件的作者所说,每一个人都享受时代的阳光,每一个人都绽放自己的精彩。其实,我们也要承认,就是在这个时代,仍然存在问题,残疾人也仍然遇到困难与问题。没有哪一个时代是完美无缺的,也没有哪一个时代不存在困难与问题。但是,我们的新时代,就是在努力解决问题、努力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发展进步;我们的新时代,也是在不断了解和尊重残疾人的需求,不断创造条件的过程中实现更好的融入社会、共融发展。
我撰写这篇《读后感》,心理还是有点忐忑不安的。因为,我几十年研究和传播志愿服务的时候,接触的主要对象是志愿者,只是间接了解残障朋友的状况和心态,缺乏真正深入的沟通交流。在阅读“心雁传书”信件的时候,我也只是点点滴滴的感悟,对每一封信拥有的深沉含义缺乏足够的认识。但是,我仍然鼓起勇气撰写本文,就是让更多同样缺乏了解、缺乏感悟的人,对这些书信的作者有更多的理解和认同、支持和鼓励。如果有一点点的作用,也就达到目的了。在此,我要特别对《心雁传书》书信集的作者致以深深的谢意,也祝愿你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实现更多更多的心愿。
谭建光
2024、1、20于广州
作者简介:谭建光教授。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原副会长,广东省志愿者联合会原副会长,广东省社工与志愿者合作促进会荣誉会长。
篇后语
以“弘扬传统书信文化,彰显助残感恩情怀”为主题的深圳市民爱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第一届残疾人书信征文大赛,是在深圳市残疾人联合会的部署指导下,推动残疾人表达需求、交流感情的重要举措。活动为营造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群体的良好氛围起到了积极作用,得到了广大残疾人朋友和社会各界的认可和好评。